近日,28 名农民工代表王某将一面绣着 “倾情为民办实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 的锦旗送到宿松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手中,粗糙的手掌紧紧握住办案人员的手,眼角的泪光映照着满心的感激。这面锦旗背后,有一段检察机关用法律温情化解农民工讨薪难题的暖心故事。
2025 年 6 月, 28 名农民工务工的宿松县某建筑材料公司因负责人涉交通肇事罪被判刑,企业陷入停摆,濒临破产。这些农民工的工资没了着落,手里既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工资欠条,唯一的凭证是彼此间的口头约定和记工小本本。
“去相关部门跑了好几趟,都说证据不足没法办。” 农民工代表王某回忆起那段日子,声音里仍带着哽咽。这群朴实的劳动者根据相关部门建议,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宿松县人民检察院的大门,申请民事支持起诉。
受理申请的第四检察部迅速成立办案组。面对无合同、无欠条、企业无人管的三重困境,办案组制定了 “证据攻坚 + 机制破局” 的双轨方案。检察官们顶着酷暑多次前往看守所,耐心询问企业负责人核实欠薪情况;联系多位工友取证,逐人核对工时明细,加班加点梳理出清晰的欠薪花名册;针对企业 “群龙无首” 的僵局,联合法院推动指定临时负责人对接维权事宜。
证据链逐渐完整,债权债务关系清晰可辨。7 月,宿松县检察院依法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建议通过支付令程序快速解决纠纷。“支付令就像一把‘法律快刀’,特别适合这类事实清楚的欠薪案件。” 检察官解释道。法院受理后,启动快速响应机制进行高效办理,迅速向企业发出支付令,明确要求其限期支付工资。
拿到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支付令时,农民工们都很激动。但检察官的工作并未就此止步。考虑到企业停运不仅影响农民工工资发放,还会波及当地就业,他们又主动延伸职能,牵线搭桥协调企业厂房出租,帮助企业逐步恢复运营,从根源上化解矛盾。
“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检察官,现在知道他们是真为老百姓办事的。” 王某的话道出了 28 名农民工的心声。这面鲜红的锦旗,不仅是对检察工作的肯定,更是检察机关践行 “民生案件无小事” 理念的生动写照。
(三审:林美琳 二审:苏诗源 来源:宿松检察 作者:熊敏 编辑:苏诗源)